读过《意义地图》
https://neodb.social/book/34df51hgCWGGXDTueoAYFX
读中文版是因为我读英文版时,常常觉得不能理解彼得森的意思,正如他读荣格时的感受:“说的是我不理解的观点,讲的是我听不懂的语言。然而,他的话语不时地击中要害。”然而,中文版使用了魔法,把560多页的英文书变成了200多页的中文书。书的副标题从学术味较浓的“信仰的架构”变成了鸡汤味的“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”。中文译本也没能帮助我深入了解原作,因其所做的大量删节,恰巧把我看不懂的部分都给删没了。
原书中,作者的研究出发出发点是理解人类为何有“恶行”。他想要找出人是如何认知世界并在其中行动的,并想要找方法对抗或消除恶行。他研究的重点,最后落在人需要意义。他认为恶行是从否认意义开始的。而个人要想找到意义,就应该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,根据自身的兴趣去探索,而不要陷入虚无。
作者从出发点到结论,走了很长的路。他带读者从发展心理学,进化心理学,认知神经科学入手,详细介绍了个人是怎样认知和应对已知和未知世界,并形成对世界的“实然”认识的过程的。中文版大概只保留了这一部分。在原著中,作者还通过跨文化的文本比较,引导读者比较东西方文化经典文本,尤其是神话、宗教故事中对已知和未知世界描述,形成对世界的“应然”理解。前者构成个体的心理,后者构成集体心理蓝图。二者共同作用,形成人格,架构起意义地图。
我个人很喜欢彼得森和他所做的事儿。然而,我必须指出来,他的意义理论是建立在恐惧之上的。他之所以认为意义重要,是因为他害怕,害怕否定意义会带来邪恶和杀戮,而意义会带来探索和理解。这个前提恐怕是错了。人类历史上的战争,很少因为发动者没有意义感,相反,他们都是有追求的。或是追求生存或正义,或是追求建功立业,或是复仇,或是为往圣继绝学,为天下开太平之类……。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的人,反而不会瞎折腾,更不会暴起杀人发动战争。但在彼得森眼里,认为一切都无意义的人,都是在欺骗自己,同时也是可怕的。在这一点上,我不同意作者,愿他早日超越恐惧。
其他方面,我认为彼得森这本写在24年前的书,仍然值得推荐,五星推荐。这当然是指英文原本所说。至于这删了接近一半的中文版么……,如果你不懂其他语言,你又有什么选择呢?